【禅波罗蜜】方便善巧,弃舍胜地,受欲界身,证得一切智智
难度系数 | ★★★★ |
学习目的 | 了知菩萨如何依静虑波罗蜜多,不舍三界,方便证得一切智智。 |
对象读者 | 学佛6至31年的大乘佛弟子。 |
前提基础 | |
建议读诵思惟观察次数 | 3遍以上 |
相关阅读 | |
进阶阅读 |
<返回目录>
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静虑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
既入如是初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以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
次复应入第二静虑。
既入如是第二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
次复应入第三静虑。
既入如是第三静虑已应作是念。
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
次复应入第四静虑。
既入如是第四静虑已应作是念。
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
此菩萨摩诃萨。既入如是四静虑已复应思惟。
此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 有大恩德。与诸菩萨摩诃萨众 为所依止。谓诸菩萨摩诃萨众 将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既入如是四静虑已。依第四静虑 引发五神通。降伏魔军 成无上觉。
此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
往昔菩萨摩诃萨众 皆修静虑波罗蜜多 我亦应修。
往昔菩萨摩诃萨众 皆学静虑波罗蜜多 我亦应学。
往昔菩萨摩诃萨众 皆依静虑波罗蜜多。随意所乐 引发般若波罗蜜多。我亦应依如是静虑波罗蜜多。随意所乐 引发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
一切菩萨摩诃萨众 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 舍异生性。
一切菩萨摩诃萨众 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 证如来智。
是故当知第四静虑 于诸菩萨摩诃萨众 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 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 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由此菩萨摩诃萨众 应数现入 第四静虑。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虽能现入此四静虑。而不味著四静虑乐 及此等流 胜妙生处。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 安住如是四种静虑。为胜方便 引诸功德。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依第四静虑。起空无边处想。引空无边处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依空无边处定。起识无边处想。引识无边处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依识无边处定。起无所有处想。引无所有处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依无所有处定。起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引非想非非想处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虽能现入四无色定。而不味著四无色定 及此所得胜妙生处。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 观何义故。虽能现入灭受想定 而不现入。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
诸菩萨摩诃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定。勿著此定寂灭安乐。便欣证入阿罗汉果或独觉果入般涅槃。
诸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虽能现入灭受想定 而不现入。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
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 能为难事。谓虽现入如是诸定 而于诸定不生味著。
又虽现入如是诸定能起胜用 而不离染。
佛言。
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 甚为希有 能为难事。
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 最极希有。谓虽现入四种静虑四无色定 寂静安乐。而不味著 亦不离染。
我今为汝略说譬喻。令于此义得圆满解。
如有生此赡部洲人。虽于欲界未得离染。而或得往北俱卢洲。因见彼洲女无系属 形容端正 游戏自在。又见彼洲衣服严具 鲜净殊妙 皆依树生。又见彼洲有香粳米 其味甘美 不种自生。又见彼洲触处皆有种种珍宝 甚可爱玩。见彼洲人于如是类 随意受用 无定系属。正受用时 非极耽染。既受用已 舍而无恋。赡部洲人 虽未离染。具观见彼 种种胜事。而不贪著 舍弃还归。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虽复现入四种静虑 四无色定 寂静安乐。历观其中所起种种微妙寂静 殊胜功德。而不味著 还入欲界。方便善巧 依欲界身。
精勤修学布施 净戒 安忍 精进 静虑 般若波罗蜜多。
精勤修学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胜义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际空 散空 无变异空 本性空 自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无性空 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观。
精勤修学诸法真如 法界法性 不虚妄性 不变异性 平等性 离生性 法定法 住实际虚空界 不思议界观。
精勤修学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 六处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观。
精勤修学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 识灭故名色灭 名色灭故六处灭 六处灭故触灭 触灭故受灭 受灭故爱灭 爱灭故取灭 取灭故有灭 有灭故生灭 生灭故老死灭观。
精勤修学若苦 若无常 若空 若无我 苦圣谛观。
精勤修学若因 若集 若生 若缘 集圣谛观。
精勤修学若灭 若静 若妙 若离 灭圣谛观。
精勤修学若道 若如 若行 若出 道圣谛观。
精勤修学慈 悲 喜 舍 四无量观。
精勤修学四念住 四正断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觉支 八圣道支。
精勤修学八解脱 八胜处 九次第定 十遍处。
精勤修学空 无相 无愿 解脱门。
精勤修学净观地 种姓地 第八地 具见地 薄地 离欲地 已办地 独觉地 菩萨地 如来地智。
精勤修学极喜地 离垢地 发光地 焰慧地 极难胜地 现前地 远行地 不动地 善慧地 法云地。
精勤修学陀罗尼门 三摩地门。
精勤修学清净五眼 六胜神通。
精勤修学如来十力 四无所畏 四无碍解。
精勤修学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十八佛不共法。
精勤修学三十二大士相 八十随好。
精勤修学无忘失法 恒住舍性。
精勤修学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精勤修学分别 预流 一来 不还 阿罗汉果 独觉菩提 诸善巧智。
精勤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精勤修学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劝有情修诸善法。
如是等事甚为希有。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何缘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舍胜定地 寂静安乐。还受下劣 欲界之身。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
诸佛法尔。不许菩萨摩诃萨众 生长寿天。
何以故。舍利子。勿谓菩萨摩诃萨众 生长寿天。远离所修布施 净戒 安忍 精进 静虑 般若波罗蜜多 及余无边菩提分法。由斯迟证 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 舍胜定地 寂静安乐。还受下劣 欲界之身。不许菩萨摩诃萨众 生长寿天 失本所愿。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
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 能为难事。谓舍胜定 寂静安乐。还取下劣 杂秽地身。
譬如有人未离欲染。遇见女宝 在空林中。形貌端严 甚可爱乐。虽具观见种种身支。而能制心 不行放逸。后于余处 遇见女人。形貌粗丑 鄙秽下贱。返生贪爱 遂行放逸。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虽数安住微妙寂静四种静虑及四无色 而能弃舍。还受欲界种种杂秽 下劣之身。
故甚希有 能为难事。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弃舍胜地 受欲界身。当知是为方便善巧。
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勤求无上正等菩提。舍胜地身 还生欲界。起胜作意 方便善巧。
虽观色蕴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蕴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识界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乐无乐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净不净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空不空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空不空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相无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愿无愿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愿无愿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远离不远离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 寂静不寂静性 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 寂静不寂静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
何缘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入四静虑四无色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久住其中 心生染著。
舍利子言。
勿诸菩萨摩诃萨众于四静虑四无色定。心生染著 生长寿天。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于四静虑四无色定 心生染著 久住其中。
何以故。满慈子。若生欲界 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 无斯用故。
时满慈子便白具寿舍利子言。
诸菩萨众甚为希有 能为难事。谓诸菩萨 住胜定已。还弃舍之 受下劣法。
譬如有人遇见伏藏。手执珍宝 还弃舍之。彼于后时见贝珠等 伸手执取 持入舍中。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 随意游止。后弃舍之 还生欲界。摄受种种下劣身心。依之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余无边菩提分法。
佛观此义 应许菩萨摩诃萨众 生长寿天 长时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余无边菩提分法。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时满慈子便白佛言。
我对世尊作如是说。岂不显佛 是实语者。是法语者。能正宣说法随法者。
尔时佛告满慈子言。
汝今对我作如是说。非显如来 是实语者 是法语者 能正宣说法随法者。
何以故。满慈子。若诸菩萨 生长寿天。不能修行如是功德。不能疾得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 寂静安乐。是诸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 生色无色。亦不思惟我由静虑及无色定 超色无色。是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 寂静安乐。但欲引发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诸功德。
是诸菩萨摩诃萨众 入诸胜定 寂静安乐。方便善巧 受欲界身。于诸胜定 亦无退失。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不超三界 亦不染著。方便善巧 受欲界身。饶益有情 亲近诸佛。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时满慈子复白佛言。
岂不如来应正等觉 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佛言。
如是如汝所说。如来所得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非三界摄。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 于三界法究竟出离。
时满慈子便白佛言。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观何义故。许诸菩萨摩诃萨众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 于三界法 究竟出离。
尔时佛告满慈子言。
若菩萨摩诃萨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多。如来若许超过三界。彼便退失菩萨誓愿。安住声闻或独觉地。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观如是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 于三界法 究竟出离。勿舍菩萨本所誓愿 退住声闻或独觉地。
又满慈子。若时菩萨摩诃萨众 坐菩提座 众行圆满。尔时菩萨摩诃萨众 方乃究竟 舍三界法。由斯证得一切智智。是故我说一切智智 超过三界 非三界摄。
又满慈子。
若菩萨摩诃萨 随所生起布施 净戒 安忍 精进 静虑 般若波罗蜜多 及余无边菩提分法。
随所观察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胜义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际空 散空 无变异空 本性空 自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无性空 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 及真如等甚深理趣。
一一皆发 无染著心。回向趣求 一切智智。
是菩萨摩诃萨 由此因缘 于三界法 渐舍渐远。展转邻近 一切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