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十二种胜法,菩萨成就,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返回目录>
善男子。复有十二种胜法。菩萨成就。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隐心。为与一切众生乐故。发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恶来加 能忍将护 不生异相故。发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为荷众生 大重担故。发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为拔一切恶道苦故。发菩提心。
五者 清净心。能于余乘 不生愿乐故。发菩提心。
六者 无染心。为离一切烦恼浊故。发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为求无上自性清净光明照故。发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诸法究竟无物故。发菩提心。
九者 无物心。能知一切无所有故。发菩提心。
十者 坚固心。于诸法中不可动故。发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证诸法究竟尽故。发菩提心。
十二者 度诸众生不生厌心。如说修行故。发菩提心。
佛言。
善男子。若有成就十二功德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等十二。
有妙解性 离下解行。
有性行悲 生于白净。
有心专行 坚受无为。
有善庄严 久修善行。
有善恭敬供养诸佛 善集白净法。
有身业 口业 意业 无作 离一切恶。
有远恶知识 近善知识。
有如说如作 无有谀谄。
有善觉知法 不贪于味 节量而食。
有如来护持 离魔所持。
有常一切诸众生中 生于悲心。亦不放舍一切众生。心亦不贪。
有因缘力 功德庄严。
善男子。是名成就十二功德法。善男子善女人。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利益心。能与一切众生乐故。
哀愍心。不作诸恶故。
大悲心。堪任荷负 诸众生故。
大慈心。消灭一切诸恶道故。
白净心。不求余乘故。
无爱心。离于一切结使浊故。
是净心。其性净故。
如幻心。无有物故。
无所有心。离所有故。
坚固心。不动摇故。
不退转心。达诸法故。
度于一切众生之心。如说作故。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佛子善修行 清净之法满足心
一切众生慈悲心 柔软之心为菩提
本先远离恶知识 近示菩提善知识
誓愿勤进菩提果 生于觉知菩提心
恒常不生疲厌心 所修行行如本际
犹如金刚不退心 如是等生菩提心
于诸众生慈悲心 安诸众生住乐故
远离一切诸恶故 是等疾生菩提心
慧者不求于余乘 思惟菩提胜功德
净心无垢亦无爱 如是等欲菩提心
离物悲物无有爱 其性犹如电幻等
离一切物无有相 佛说菩提心等是
离一切使一切恶 无垢明了如虚空
一切文字不可见 此说菩提心清净
是菩提根胜妙行 亦陀罗尼诸辩者
亦是诸根及众好 此是得佛诸功德
佛复告舍利子。
菩提心者何相何貌。
舍利子。
菩提心者 无有过失。不为一切烦恼之所染故。
菩提心者 相续不绝。不为余乘中所证故。
菩提心者 坚固难动。不为异论所牵夺故。
菩提心者 不可破坏。一切天魔不倾败故。
菩提心者 常恒不变。善根资粮所积集故。
菩提心者 不可摇动。必能独证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 妙善安住。于菩萨地善安住故。
菩提心者 无有间断。不为余法所对治故。
菩提心者 譬如金刚。善能穿彻佛深法故。
菩提心者 胜善平等。于诸众生种种欲解 无不等故。
菩提心者 最胜清净。性不染故。
菩提心者 无有尘垢。发明慧故。
菩提心者 宽博无碍。含受一切众生性故。
菩提心者 广大无边。如虚空故。
菩提心者 无有障碍。令无碍智遍行一切 无缘大悲不断绝故。
菩提心者 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
菩提心者 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 为能建立。建立一切喜乐事故。
菩提心者 发生诸愿。由戒净故。
菩提心者 难可摧灭。由住忍故。
菩提心者 不可制伏。由正勤故。
菩提心者 最极寂静。由依一切大静虑故。
菩提心者 无所匮乏。由慧资粮善圆满故。
复次舍利子。菩提心者 即是如来尸罗蕴 三摩地蕴 般罗若蕴 解脱蕴 解脱智见蕴之根本也。
又菩提心者 即是如来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佛法 之根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