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心成戒】 菩萨具足十法摄心与理相应

难度系数

★★★★ 

学习目的

综合之前所修的菩提分,摄心成戒,事理归一。

对象读者

学佛20至40年的大乘佛弟子必修。

前提基础

【菩提心】 【四念处】 【出世智】 【十二因缘】 【观心行门】 【九次第定】 【六波罗蜜】 吾道之志,淡泊无为 空无相无愿 具足十法住于无相 圆满无相般若波罗蜜多

建议读诵思惟观察次数

十万遍以上

相关阅读

出世间菩萨戒

进阶阅读

【无生法忍】 【如来十八不共法】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具足十法 摄心与理相应。何者为十。所谓

多修不净观

多修慈悲观

多修十二因缘观

善识污心之法

多修空相

多修无相

多修摄心

无所愿求

恒修不息不令悔恨

具足戒品


善男子。云何菩萨多修不净观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独居闲寂。不出人间 隐山林中。一向默念 其心调直。令身调直 结跏趺坐。见其支节屈伸俯仰 生厌离心。当观身内三十六物。念念相次 莫观皮外。

作如是观 乃至众生种种饮食美味净洁。若粗若好 才入腹中即成不净。触于内火 则便臭烂 秽气逆鼻。一切世间之所不耐

如此之身。一切婴儿凡夫众生之所恋著。当依圣教 以善智慧 如实观之。

是故我今不应爱此臭处之身。以是因缘 故厌离之

如是菩萨多修不净观。


云何菩萨多修慈悲观

菩萨摩诃萨 独居闲静 具如前说。依前次第 而作是念。是诸众生 多诸嗔恚 怨憾忿恨。造诸恶业 结构怨家 无缘责主。若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嗔恚究竟灭已。我方得坐菩提道场。作是甚深观察思惟。真实慈悲 非但口说。


云何菩萨多修十二因缘观

菩萨摩诃萨 若贪欲生 若嗔恚生 若愚痴生。作是思惟。是贪嗔痴 藉因缘生。而此因缘 复藉因缘。于是诸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 悉是虚妄。何有智者 以虚妄法因缘所生。于自己身 而作疮疣


云何菩萨善知污心之法

菩萨摩诃萨 观是污法。若在自心 若在他心 不可量度。为灭是等因缘法故 当观察之。何者是耶。所谓

不敬佛 不敬法 不敬僧 不敬戒律 不敬同学。若老若少 并不恭敬。是名 染污心法。

唯重自身 轻蔑他人。于诸境界 驰骋散乱。背于涅槃 著于我见 人见 众生见 寿者见

执著空见 执著断见。执常无常 憎忿善人。亲近凡愚 离持戒者。近破戒众 伏事恶友。远善知识 诽谤诸佛甚深经典。于甚深法 生怖畏相 懈怠懒惰。于己身中生下劣想 无有威德。

讷于言语 非处生疑。应疑不疑 不疑而疑。诸盖诸结之所缠缚

幻惑世人 间构谄曲。睡眠瞪瞢 唯贪利养。求于名闻 恃于姓族。恋于眷属 染于邪见。恃怙国土 恋慕群众。

习学咒术 路伽耶陀 世俗文章。舍离正法 废于道行。于不善法 忽务经营。于功德业 不勤其事

憎恶毁呰出家之人。但好歌咏 叹诸女色。称美少年 若男若女

不乐寂静 于阿兰若 愁愦不乐。于善不善 不知量度。于可尊重 不往问讯 亲近供养。

读诵经典 不知时节。于所行处 不避讥嫌。于诸戒律 若轻若重 悉不能持。于诸恶法 皆无怖畏。

诸根暗钝 愚痴障重。心恒躁动 恶业快利。无所忌难 自恣独步。横理取法 忧虑愁毒。

于色好丑 取相评量。于嗔恚境 不修慈悲。于诸贫穷 不起怜愍。见疾病苦 不生厌离。见死不怖 住火宅中 不欲出离。但经营身 不护戒律。

于过去中经作何事。于现在中正作何事。于未来中当何所作。如是境界都无思惟。

于不思议 而作思议。于不可量 而作限量。所不可求 而竞勤求。于非清净 作清净想。于非出离 作出离想。于非正道 作正道想。于所未得 谓言已得。

我正多事 未得修善。我是凡夫 那能修行诸圣道法。多恋俗务 推斥度日。回避微妙功德善根。于大小乘 不能称叹。设见信乐佛正法者。而诽谤之。

乐于斗诤 好相是非。粗犷恶口 自大高举。恶赖骂詈 卒暴匆扰 凌轹于他。说无义语 喜论人过。所不可说 而好说之。乐於戏论 耽著嬉戏。

如是等事 名染污法。能染污心 而善知之。


为灭一切诸戏论故。多修于空 而入禅定。以调其心

如是修空。于此境界 随心著处。当寻是处 求其体性 遂无所有。无所有故 通达于空。

所缘之境 及能缘心 并须观察。

作观察已。心境二法 悉无所有 而通达空。


通达空故 为修无相。而摄其心 入于禅定。

一切相貌 显现相似。善观察之 则见非相既了非相 不得己身 则无身相


得无相已 不著己身。不著身故 不得一切外诸境相。

于诸外境不作分别 不更移心


于内外相 心既不动。为灭无相之相故。于修观行不生忧喜


虽得是定 习气尚多。为灭习气 恒修是定心心相续 无令休息 犹如钻火住于奢摩他 毗婆舍那中

婆舍那者 如实法观。奢摩他者 一心寂默


得心定故 后不致悔。不致悔故 生欢喜心。

何故欢喜 由戒清净。

一切菩萨 具足戒品。清净摄心 与理相应。

何以故。持戒清净故 摄心得成。是故说名 与理相应


善男子。如是菩萨具足十法摄心与理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