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归依】 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当受三归依。

【三归依】 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当受三归依。

难度系数

★★

学习目的

明了为何三归依,如何会失去三归依。

对象读者

学佛0至10年的佛门弟子。

前提基础

【三归依】

建议读诵思惟观察次数

10遍

相关阅读

【四圣谛】

进阶阅读

归依佛当归依法身 已求归依,以法为证。归命经典,勿求余归。 归依僧宝



善生言。

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 受三归依 然后施者。何因缘故 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也。


善男子。为破诸苦 断除烦恼 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 受三归依


如汝所问 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 得正解脱。

法者。即是坏烦恼因 真实解脱

僧者。禀受破烦恼因 得正解脱


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

如来出世 及不出世。正法常有 无分别者。如来出已 则有分别。是故应当 别归依佛。

如来出世 及不出世。正法常有 无有受者。佛弟子众 能禀受故。是故应当 别归依僧。


正道解脱 是名为法

无师独觉 是名为佛

能如法受 是名为僧


若无三归 云何说有 四不坏信。


得三归者。或有具足 或不具足。

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僧。

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


善男子。得三归者 无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戒。


善男子。如佛 缘觉 声闻各异。是故三宝 不得不异。

云何为异。发心时异。庄严时异。得道时异。性分各异。是故为异。


何因缘故 说佛即法。能解是法 故名为佛。受分别说 故名为僧。

若有说言 佛入僧数。是义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 则无三宝 及三归依 四不坏信。


善男子。菩萨法异 佛法亦异

菩萨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

归依后身 名归依法。

归依修道 名归依僧。


观有为法 多诸罪过。独处修行 得甘露味。故名为佛

一切无漏 无为法界。故名为法

受持禁戒 读诵解说 十二部经。故名为僧


若有问言。如来灭已 归依佛者。是何归依。

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 归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

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归依未来世僧。依过去佛 亦复如是。

福田果报有多少故 差别为三。


若佛在世 及涅槃后。供养果报 无有差别。受归依者 亦复如是。


如佛在世 为诸弟子立诸要制。佛虽过去 有犯之者亦获罪报。归过去佛 亦复如是。


犹如如来 临涅槃时。一切人天 为涅槃故 多设供养。尔时如来 未入涅槃 犹故在世。悬受未来世供养事。归过去佛 亦复如是。


譬如有人 父母在远。是人或时嗔骂得罪。或时恭敬赞叹得福。归过去佛 亦复如是。


是故我说。我若在世 及涅槃后 所设供养。施者受福 等无差别。


善男子。若男若女 若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 名优婆夷


一切诸佛 虽归依法。法由佛说 故得显现。是故先应 归依于佛

净身口意 至心念佛。念已即离 怖畏苦恼。是故应当 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 如来智慧 解脱最胜

能说解脱 及解脱因

能说无上 寂静之处

能竭生死 苦恼大海

威仪庠序 三业寂静

是故应当 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 生死之法 是大苦聚。无上正道 能永断之

生死之法 渴爱饥馑。无上甘露 味能充足

生死之法 怖畏崄难。无上正法 能除断之

生死错谬 邪僻不正。无常见常 无我见我。无乐见乐 不净见净。无上正法 悉能断除

以是因缘 应归依法


智者应观 外道徒众。无惭无愧 非如法住。虽为道行 不知正路。虽求解脱 不得正要。虽得世俗 微善之法。悭吝护惜 不能转说。非善行性 作善行想

佛僧寂静 心多怜愍。少欲知足 如法而住。修于正道 得正解脱。得已复能 转为人说。是故应当 次归依僧


若能礼拜 如是三宝。来迎去送 尊重赞叹。如法而住 信之不疑。是则名为 供养三宝。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 断一切恶 修一切善。虽复在家 如法而住。是亦得名 为优婆塞


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 不得戒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如我先说 善来比丘。是竟未得 归依三宝。而其戒律 悉得具足


或有说言。若不具受 则不得戒。八戒斋法 亦复如是。是义不然。

何以故。若不具受 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 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 八戒斋法。

若不具受 虽不名斋。可得名善。


善男子。若能净洁身口意业 受优婆塞戒。是名五阴。

云何五阴。不受邪见 不说邪见。信受正见 说于正见 修行正法。是名五阴。


受三归已 造作痴业。受外道法 自在天语。以是因缘 失于三归


若人质直 心无悭贪。常修惭愧 少欲知足。是人不久 得寂静身。


若有造作 种种杂业。为受乐故 修于善事 如市易法。其心不能 怜愍众生。如是之人 不得三归


若人为护舍宅身命 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

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


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已。礼拜供养 是人不失归依之法。

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 长者贵人 耆旧有德。如是之人 亦复不失归依之法。

虽复礼拜 所说邪法 慎无受之。


供养天时 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 国土人民恐怖。


所说邪见 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物 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 修是善业。

或说投渊赴火 自饿舍命 即得离苦。此即苦因。云何说言 得远离苦。

一切众生 作善恶业。以是业缘 自受果报


复有说言 一切万物 时节星宿 自在天作。如是邪说 我云何受 现在造业。亦受过去 所作业果。

智者了了 知是业果。云何说言 时节星宿 自在作耶。

若以时节星宿因缘 受苦乐者。天下多有同时同宿。云何复有一人受苦 一人受乐。一人是男 一人是女。

天阿修罗 有同时生 同宿生者。或有天胜 阿修罗负。阿修罗胜 诸天不如。

复有诸王 同时同宿 俱共治政。一人失国 一则保土。


诸外道等 亦复说言。若有恶年 恶宿现时。当教众生 令修善法 以攘却之。若是年宿 何得修善 而得除灭。

以是因缘 智者云何受于外道邪错之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 随于业行。若修正见 受于安乐。修邪见者 受大苦恼。因修善业 得大自在。

得自在已 众生亲近。复为宣说 善业因缘。

善业因缘 故得自在。一切众生 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阇世王 提婆达多。皆由造恶业因缘故。堕于地狱。非因年宿 得是报也。

郁头蓝弗 邪见因缘。未来当堕大地狱中。


善男子。一切善法欲为根本。是欲因缘 得三菩提及解脱果。

入出家法 破大恶业 及诸有业。能受持戒 亲近诸佛。能一切舍 施于乞者。能作定性 坏恶果报。灭大恶罪 得决定聚。离于三障 善能修集坏烦恼道。

是欲因缘 能受三归。

因三归已 即能受戒。

既受戒已 行见修道 过于声闻。


若有畏于 师子虎狼 恶兽等类。归依于佛 尚得解脱。况发善心 求出世者不得解脱。


阿那邠坻 教告家内。在胎之子 悉受归依。是胎中子 实不成就

何以故。是法要当 口自宣说

虽不成就 亦能护之


善男子。诸外道说。一切世间 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复说言。未来之世 过百劫已 当有幻出。所言幻者 即是佛也。

若自在天 能作佛者。是佛云何 能破归依自在天仪。

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说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


外道复说。大梵天王 大自在天 毗纽天主。悉皆是一。

复说生处 各各别异。自在天者 名自在天。名常 名主 名有。名曰律陀 名曰尸婆。是一一名 各有异事。亦求解脱 亦即解脱。

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 能生众生 造作诸有。作善恶业 及业果报。作贪嗔痴 系缚众生。


复言众生得解脱时 悉入身中。是故解脱 是无常法。

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常者 云何得名为解脱也。

如婆罗门子还得寿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


是三种天 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 毗纽大天为作解脱。以是义故。亦不得一。

若言解脱 是无常者。当知即幻 非佛名幻。若能了了 正见真我。是名解脱


复有说言。见微尘者 是名解脱。

复有说言。见性异我异 是名解脱。

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 见四真谛。是人乃得 见性见我

若人能受 三归依者。是人乃能 真见四谛

是三归依 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 净三归依 是不为难。在家修净 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 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善生言。

世尊。若有人能受 三归斋戒。是人当得 何等果报。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 不可穷尽。

善男子。迦陵伽国 有七宝藏 名宾伽罗。其国人民 大小男女。于七日中 七月 七年。常以车乘 象马驼驴。担负持去 犹不能尽。

若有至心 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毗提呵国 有七宝藏 名半陆迦。其国人民 男女大小 于七日中 七月 七年。常以车乘 象马驼驴。担负持去 犹不能尽。

若有至心 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波罗[木*奈]国 有七宝藏 名曰蠰佉。其国人民 男女大小 于七日中 七月 七年。常以车乘 象马驼驴。担负持去 亦不能尽。

若有至心 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乾陀罗国 有七宝藏 名伊罗钵多。其国人民 男女大小 于七日中 七月 七年。常以车乘 象马驼驴。担负持去 亦不能尽。

若有至心 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胜出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若有从他 三受三归 三受八戒。是名得具 一日一夜优婆塞斋。

明相出时 是时则失。

是故不得 佛像边受。要当从人 根本清净

受已清净 庄严清净。觉观清净 念心清净 求报清净。

是名 三归清净斋法。


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 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


如是戒者 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何以故。若一时中二人共受。何因缘故。一人毁犯 一人坚持。是戒力故 后世生时 不能造恶。受已作罪 复不永失。


若先遣信 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 发心受斋。当受斋时 信至即杀 虽复一时。以戒力故 不得杀罪。


若诸贵人 常敕作恶。若欲受斋 先当敕语。遮先诸恶 乃得成就。若先不遮 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


欲受斋者。先当宣令 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 悉断诸恶 罚戮之事。

若能如是 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 至无上乐。


弥勒出时 百年受斋。不如我世 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 具五滓故。是故我为鹿子母说 善女若娑罗树 能受八斋。是亦得受 人天之乐 至无上乐。


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 之璎珞也。

如是斋者。既是易作 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 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能教众生 净八戒斋 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他清净 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 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善生言。

世尊。何等之人 得三归依。何等之人 不得三归。


善男子。若人信因 信果 信谛 信有得道。如是之人 则得三归

若人至心 信不可败。亲近三宝 受善友教。如是之人 则得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