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素质】 至心为说 专心勤听
难度系数 | ★ |
学习目的 | 建立作为一个佛弟子的基本品行。 |
对象读者 | 学佛0至5年的佛门弟子。 |
前提基础 | |
建议读诵思惟观察次数 | 不小于30遍。 |
相关阅读 | |
进阶阅读 |
<返回目录>
是故阿难。我今以实告汝。若彼长者 于诸佛所 随其寿命。恭敬尊重 谦下供养 所得福德。若复有人 深正思惟 摄心专听。得闻法已 乃至一弹指顷。信解乐欲 法是善说 僧是发心善修行者。信解诸行 一切无常 一切苦 一切空 诸法无我。寂灭涅槃。所得福德 不可譬类 所能知也。
阿难。如我先说 有二种人 得福甚多。
一者 至心为说。
二者 专心勤听。
尔时世尊 说是偈言
为于二种义 应听佛所说
一切漏行尽 近圣成菩提
若有说法者 及听佛正法
二俱得福多 能建诸仙幢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
有二种人共魔波旬极大战诤。何者为二。
一者 至心为说。
二者 专心勤听。
何以故。阿难。如是梵行得满足者。谓善知识 及善等侣 善心流注。
何以故。阿难。若有众生 遇善知识。遇知识已 从生得解脱。乃至老病死忧悲苦恼法 而得解脱。
阿难。此事我昔告诸声闻。有二因缘 能生正见。
一者 从他闻法。
二者 内正思惟。
从他闻者 当知从佛所闻。内正思惟者 亦从佛知。
何以故。阿难。如诸凡夫 佛未出时。自无内正思惟。佛出世已。教诸凡夫 作如是事。
阿难。我观是义 故作是说。内正思惟 亦从佛生。
尔时世尊说是偈言
善哉妙丈夫 得见增诸智
若有断疑者 令凡得明慧
见圣者得乐 共居亦得乐
不见诸凡愚 如常有乐者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往诣佛所。修敬已毕。在一面坐。而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 优婆塞。具丈夫志 广说如上。复当云何满足诸行。
佛告摩诃男。
优婆塞。虽具足信。未具禁戒。是名 有信。
不具于戒。欲求具足 信戒之者。当勤方便 求使具足。是名 信戒满足优婆塞。
佛复告摩诃男。
优婆塞 虽具信戒 舍不具足。为具足故 勤修方便 令得具足。
时摩诃男。白佛言。
世尊。我于今者。具信戒舍。具足三支。
佛告摩诃男。
虽具三事。然不数往 僧坊精舍。以是因缘。名 不具足应勤方便 数往塔寺。
时摩诃男。
言诸优婆塞。我今应当 具足信戒。及以舍心。诣于塔寺。
佛告摩诃男。
若能具足 信戒舍心 数诣塔寺。亲近众僧。是名 具足。
佛告摩诃男。
虽复具足 如上四事。若不听法。名 不具足。
摩诃男言。
我能听法。
佛复告摩诃男。
虽能听经。若不受持。亦名 不具。
虽能受持。不解其义。亦名 不具。
虽解义趣。而未能得 如说修行。亦名 不具。
若能具足 信戒舍心。数往塔寺 听法受持。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则名为 满足之行。
摩诃男。虽复具足 信戒舍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然犹未能 专心听法。是亦名为 行不具足。
以斯义故。应当方便 专心听法。
虽能听法。若不受持。亦名不具。是故应当 受持正法。
虽能受持。若不解义。亦名不具。是故应当 解其言趣。
虽解义味。若复不能 如说修行。亦名不具。是故应当 如说修行。
若能具足 信心持戒 及舍心等。数往僧坊。专心听法。受持莫忘。解其义趣 信戒舍心。往诣塔寺。听受经法 受持不忘。解其义趣。若复不能 如说修行。是亦名为 不具足也。
摩诃男。
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以持戒故。能具舍心。
具舍心故。能往诣僧坊。
往诣僧坊故。能专心听法。
专心听法故。则能受持。
能受持故。解其义趣。
解其义趣。能如说修行。
能如说修行故。勤作方便。能令满足。
时摩诃男 复白佛言。
世尊。云何优婆塞。具足几支。自利 未利于他。
佛告摩诃男。
具足八支。能自利益 未利于他。
何等为八。
优婆塞。自己有信。不能教他。
自持净戒。不能教人 令持禁戒。
自修于舍。不能教人 令行布施。
自往诣塔寺 亲近比丘。不能教人 往诣塔寺 亲近比丘。
自能听法。不能教人 令听正法。
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
自能解义。不能教人 令解其义。
自能如说修行。不教他人 如说修行。
是名 具足八支。唯能自利 不能利他。
时摩诃男 复白佛言。
具足几法。能自利益。亦利于他。
佛告之曰。
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自生信心。教人令得。
自行受持。教人受持。
自行舍心。亦复教人 令行舍心。
身自往诣 僧坊塔寺。亦复教人 往诣僧坊 亲近比丘。
自能听法。亦复教人 令听正法。
自能受持。亦复教人 令受持法。
自解义趣。亦复教人 解其义味。
自如说行。亦复教人 如说修行。
若能具足十六支。此则名为 自利利他。
如斯之人。若在刹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随所至处。能为此众。作大照明。犹如日光 除诸闇冥。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已。释摩男礼佛而退。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