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系数 | ★★(★) |
学习目的 | 佛弟子须受持四念处法,制心不随世俗所缘而流转,恒修出离。 |
对象读者 | 所有佛弟子 |
前提基础 | |
建议读诵思惟观察次数 | 不小于10000遍,在世俗中每小时不低于6念。 |
相关阅读 | |
进阶阅读 |
<返回目录>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受念处者。谓
观内受 外受 内外受。
于是受中。作二种观。谓常 无常。
起慈悲心观诸众生。
若受乐时 生于贪心。
若受苦时 生于瞋心。
若受不苦不乐受时 生于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毕竟乐者。断一切受。即是常乐。
随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
受乐受时。远离染心 生于慈心。
若受苦时。观三恶道。远离瞋心。生于悲心。
若受不苦不乐受时。离无明心。生于舍心。
观一切受无常 苦 无我。
见受乐者。即知是苦。
见受苦者。如痈如疮。
见受不苦不乐受者。是不寂静。
观于乐受。即知无常。
观于苦受。即知是空。
观不苦不乐受。即知无我。
如是观者。名受念处。
善男子。菩萨尔时次观 受念处。
于有受者 生慈悲心。向诸众生作如是言。
毕竟乐者 断一切受。若人能断一切受者。即是常乐。
菩萨尔时随所受者 生慈悲心。
若自若他 受乐受时。远离爱心 生于慈心。
若受苦时。远离瞋心 生于悲心。
若受不苦不乐。离无明心 生于舍心。
是故菩萨受乐受时 不生贪著。受苦受时 不生瞋恚。受不苦不乐 不生无明。
菩萨尔时观一切受 无常苦无我。
见受乐者 即知是苦。
见受苦者 如痈如疮。
见不苦不乐受 是不寂静。
观于乐受 即是无常。
观于苦受 即是空无。
不苦不乐 即是无我。
菩萨尔时作是观已。见是诸受 即是无受。见一切受 即是有为。
若是有为 即是生灭散漏无住。
如是观已。不见于我 不见受者。
是名菩萨大智方便。因是方便。见一切受 无常生灭。观一切法 悉是空无。无受 无受者。无作 无作者。从缘而生 从缘而灭。无属无取 于诸因缘 不生觉观。
因无觉观。作如是言。诸因缘法 皆悉是空。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 成受念处。能令身心 皆悉寂静。知一切行。
是名 一切智。是名 受受念处。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