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比较

密钥

  • 该行被添加。
  • 该行被删除。
  • 格式已经改变。

难度系数

★★(★) 

学习目的

佛弟子须受持四念处法,制心不随世俗所缘而流转,恒修出离。

对象读者

所有佛弟子

前提基础

【三归依】 【四圣谛】 住四念处

建议读诵思惟观察次数

不小于10000遍,在世俗中每小时不低于6念。

相关阅读

【身念处】 【心念处】 【法念处】 【四颠倒】 【四食】

进阶阅读

顺受观受 【出世智】

<返回目录>

...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受念处者。谓

观内受 外受 内外受

...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 成受念处。能令身心 皆悉寂静。知一切行。

是名 一切智。是名 受受念处。

...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修受念住。

谓此菩萨 作是思惟。

诸受皆苦 有情颠倒 妄起乐想。异生愚痴 谓苦为乐。

圣者但说 一切皆苦。为断灭苦 应修精进。亦当劝余 勤修此法。

作是观已 恒住受念。不随受行 修行断受。亦令他学。

...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萨 受念处。

善男子。菩萨生如是心。言受者 名为觉。

彼觉有三种。谓 颠倒。不颠倒。离彼二。

又颠倒受者。

谓 一切凡夫 散乱心。颠倒心。

彼诸凡夫。

以无常 受为常。

以苦 受为乐。

以无我 受为我。

以不净 受为净。

是名 颠倒受。

不颠倒受者。

受无常 为无常。

受苦 为苦。

受无我 为无我。

受不净 为不净。

此谓 声闻辟支佛受。

是名 不颠倒受。

离彼二受者。

受无常 非常非无常。

受苦 非苦非无苦。

受无我 非我非无我。

受不净 非净非不净。

是名 菩萨受念处。

菩萨如是受 而不见受者。不见能受者。亦不见所受。

菩萨作是思惟。

如来常说 一切有为法 以为受。

若以一切法为受者。此中何等法 以为受者。

非所受 以为能受。以彼所受 非能受故。

而非无为法 能受有为法。离无为法 有为法无受者。

菩萨如是。彼所受 不见能受。复不见所受者。能教彼所受者。

是菩萨。见如菩提所能受 亦如是。

是名 菩萨摩诃萨 受念处。

...

尔时世尊 晡时从禅觉。往至伽梨隶讲堂。于大众前 敷座而坐。

坐已告诸比丘。

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 随顺之教。

比丘。云何为 正念。

谓比丘

内身 身观念处。精勤方便 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外身 身观念处.内外身 身观念处。

内受 外受 内外受。

内心 外心 内外心。

内法 外法 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是名比丘 正忆念。

云何正智。

谓比丘

若来若去。正知而住。

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 六十。依语默正智行。

比丘。是名 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 能起乐受。有因缘 非无因缘。

云何因缘。

谓 缘于身。作是思惟。

我此身 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乐受 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身及乐受 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

观察身及乐受 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 贪欲使者 永不复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

云何为因缘。

如是缘身。作是思惟。

我此身 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苦受 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身及苦受 观察无常。乃至舍。

于此及苦受 瞋恚所使。永不复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因缘。非不因缘。

云何因缘。

谓 身因缘。作是思惟。

我此身 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彼不苦不乐受 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彼身及不苦不乐受 观察无常。乃至舍。

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 无明使使。使永不复使。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

厌离已 离欲。

离欲已 解脱。

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

乐觉所觉时 莫能知乐觉

贪欲使所使 不见于出离

苦受所觉时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见出离道

不苦不乐受 等正觉所说

彼亦不能知 终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倾动

于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 涅槃不堕数